書名:下流老人-即使月薪五萬,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
作者:藤田孝典
出版商:如果出版
出版日期:2016年4月
書摘作者:蔣竣植
看完上一篇的說明,很多人會誤認為只要努力存退休金、針對未來好好規劃,應該不會變成「下流老人」吧? 但事實上,接下來與各位說明從「普通」變成「貧窮」的模式中,很多成為「下流老人」的狀態,並非「自己」能控制,而是與周遭的家人或是生活有很大的關連性。
所有人都可能變成下流老人
(現況)
1.因疾病或意外而支付高額醫療費用
誤判:
自認會「健康」到老,僅透過政府年金+老年勞動收入等足可支應。
解方:
在身體狀況尚可時,應添購醫療、意外等相關保險。
2.無法入住高齡者照護設施(老人安養院)
誤判:
縱使無家人可協助照顧,相信有足夠的機構可協助並入住。
解方:
一方面政府須加速立法協助廣設公、私立照護機構,以追上人口老化的速度。另方面個人需先行預留老年生活相關資金,以降低高齡照護機構間在費用上的貧富差距。
3.子女因為工作收入不高而「啃老」
誤判:
做父母的誤以為照顧成年子女與過去年幼時並無不同
解方:
從小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、加強抗壓性等心理素質,進而培養工作技能,一方面以降低未來工作時收入不高的窘境,另方面別讓老家成為「沒有柵欄的監獄」。
4.不斷增加的熟年離婚
誤判:
總樂觀認為隨著時間與孩子的成長、獨立,傳統的男主外、女主內的家庭模式,夫妻間在退休時更能有良好的互動。
解方:
因工作成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一方,在尚未退休前應積極培養退休後的興趣或嗜好,減少退休後長期待在家無所事事,降低夫妻之間在退休生活其間所衍生的摩擦。
5.罹患失智症,身邊亦無可依賴的家人
誤判:
萬一未來真的罹患,總是有家人可陪伴。
解方:
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及生活,與其期待孩子的照顧,不如自行準備相關費用入住合法機構。另外,可提早做財產的相關安排,以降低高齡時受詐騙集團欺騙的可能。
(未來)
1.能夠拿到的政府年金可能變少
一方面由於人口結構的改變,導致勞工人口銳減,進一步降低政府可能的稅收來源。另方面醫療技術的進步,讓平均壽命逐年攀升,導致政府年金負擔加重,在一加一減的效應之下,未來可領的政府年金金額不該抱有太大的期待。
2.年收入不高,老年貧窮的風險很高
若收入不高,扣除日常生活開銷之後,直接影響到可供支配的未來老年生活預算,進而升高老年貧窮的可能風險。
3.四成的家庭幾乎都沒有老後的生活資金
由於貧富差距的拉高,在收入降低及通膨升高的雙重夾擊之下,事先準備老後的生活資金顯得非常困難。
4.非正式雇員會直接造成貧窮化
許多企業為了公司應運成本的考量,避免正式員工的相關福利,透過降低正式員工的錄用比例,改以「約聘」的方式增補人力,導致由於「約聘」的非正式雇員其薪資較低,並直接影響了未來老年的生活及規劃。
5.未婚率升高,會讓未來獨居老人變多
由於經濟上的壓力,與其結婚組成家庭甚至於小孩,倒不如「一人飽全家飽」的觀念,讓未婚的人數逐年攀升,但這並不表示無需面對老年生活,反而在老後生活這一塊需要及早準備及因應。
如何避免成為下流老人?
1.開源
若收入不高,是該提升自我能力以增加收入,方能有多餘的資金規劃老後生活。
2.節流
而收入不低的人,不該只著眼目前的生活品質,試著在「及時行樂」與「延遲享樂」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,降低成為「下流老人」的可能。
3.培養人際關係
多交朋友多認識些人,不僅讓目前的生活能豐富些,也能讓老後的退休生活不至於太枯燥,畢竟老時若能與人多互動,對身心都是好的。
4.培養興趣
由於工作期過於繁忙,疏忽了興趣的培養,這樣在退休時常會出現「無事可做」的窘境,試著撥一點時間培養興趣,不僅能降低目前的工作壓力,也能增添生活上的色彩。
5.健康的身體
若老時長期病痛甚至於臥床,其畫面似乎並非對退休的美好期待,因此平時就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畢竟無論財務上或是身體狀況, 均是要及早準備的!
若「下流老人」已成為現在社會人口結構中的一層,試著不讓未來的自己跌入這一層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